坚持“小切口 宽链接 强功能”
奋力打造上海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
钟晓咏
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为国担当、勇为尖兵,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,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。静安区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,在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、肩负特殊责任。在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,主动担当作为是静安区义不容辞的责任,也是必须抓住的机遇。要始终胸怀“国之大者”,坚持“四个放在”,坚决落实转型发展要求,着力建设都市科创引领标杆、融合创新示范高地、创新生态活力城区,打造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,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持续走在前列。
抓源头,深度链接科研力量
国家实验室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、科研院所、新型研发机构是科技发展的重要依托,也是科创人才的摇篮。静安区相对缺少丰富的“大校大院大所”资源,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整合外部资源、链接关键力量上下更大功夫,深挖区域之所长,补齐静安之所缺。特别是对于在地科创资源,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、创新合作机制,更好地与相关单位协同协作、共建共享,争取关键性突破。同时,当前科研范式的变革,也为创新合作打开了新的空间。要发挥静安区特色优势,更广泛地与相关高校院所开展深度合作,逐步搭建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和产教融合平台,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,让战略科技力量更充分地赋能科技创新和区域发展。
抓赛道,发力深耕优势领域
抓科技创新,要结合静安区产业特点,打造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、人优我特的优势赛道。要立足全市科创总体布局,深耕区块链、超高清视听、美妆健康等重点赛道,牵引创新要素集聚,带动数据智能、文化创意、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。要按照“搭建平台、汇聚资源、强化供给、支持创新、形成生态”要求,聚力打造“数通链谷”国家区块链应用示范区,努力成为上海“通全球、链世界”的核心枢纽节点。以内容驱动、场景牵引为发力点,聚力打造“视听静界”上海超高清视听产业集聚区。聚力打造“美创静界”创新生态社区,构建“研发转化—品牌培育—首发推广”全链条孵化加速机制,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。
抓企业,强化创新主体地位
静安区集聚了一批高能级企业,处在竞争博弈一线,市场感觉敏锐、创新需求敏感。要切实发挥好这一优势,鼓励和支持企业成为研发主体、创新主体。要积极推动更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布局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,提升总部能级,并实施链主企业创新伙伴计划,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、大中小企业联动创新,打造更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。要聚焦民营企业尤其是初创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,构建“科技型中小企业—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—高新技术和高成长企业—科技领军企业”的梯度培育体系,加强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,通过3—5年的努力,力争培育造就一批具有标杆示范意义的本土企业。
抓转型,放大科创溢出效应
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。静安区位优势明显、服务经济发达、高端要素集聚、应用场景丰富,要率先探索、积极实践,加快培育新动能,塑造发展新优势。特别是AI所具有的通用性、系统性特征,正在推动产业发展逻辑发生颠覆式变革。对静安区而言,无论是商贸服务、金融服务、专业服务等优势产业,还是新兴产业和细分赛道,当前对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的需求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迫切。要实施“数智+”产业创新行动,深化拓展人工智能、区块链在优势产业领域的垂直应用,提升数字技术快速渗透应用能力,带动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、智能化跃升,在转型升级中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。
抓生态,打造更优科创环境
科技的竞争,说到底是创新生态之争。要聚焦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融合发展,加快推动各类创新要素高效配置,坚持金融赋能、改革赋能、服务赋能、更新赋能,让各类创新主体茁壮成长。要紧贴创新源头,聚焦创新空间、专业服务、资源链接、战略投资等核心要素,加快培育打造一批高质量孵化器,强化分阶段体系化概念验证,让创新的“关键变量”转化为发展的“现实增量”。
(作者为静安区委书记)
本文刊于《上海宣传通讯》2025年第16期“学习贯彻落实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精神”栏目成都股票配资公司
鼎合投研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