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青岛市有一栋非常特殊的建筑成都股票配资公司,这座房子并不是大家熟悉的矩形房屋,而是一个圆柱形的小楼,外观十分独特。尽管这栋楼总共有三层,如果不是从外面看到那一排不规则的窗户,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有人居住的地方。这座建筑原本是二战时期日军留下的炮楼,后来经过改造,成为了孙从孝一家的家。
从炮楼到家
这座炮楼的外形和许多战争影视作品中的炮楼很相似,是当年日军为了观察敌情而建造的高大坚固的建筑。炮楼一般具有很强的防御力,可以容纳大炮和其他军备,并且能够在敌人进攻时起到防守作用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尽管日本人被赶走,但这座炮楼并没有被拆除,反而被当地人重新利用。
展开剩余86%孙从孝的家族原本住在青岛沧口的一间员工宿舍中。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,孙从孝和他的爷爷奶奶等一大家子人住在仅有2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。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,家里空间越来越拥挤,孙从孝的父亲向单位领导反映了这一困境。最后,单位决定给他们一家分配一处新的宿舍。
当他们带着满心期待搬进新房时,才发现这座“新家”竟然是一座曾经的炮楼。尽管房子外观奇特,且有些年久失修,孙从孝一家还是决定接受这座房子,毕竟它比他们之前的宿舍要宽敞多了。
改造炮楼的艰辛
1962年,孙从孝一家搬进了这座炮楼。刚搬进时,炮楼里曾用作食堂,墙壁被烟熏得黑乎乎的。为了让房子看起来干净整洁,孙从孝一家动手把墙壁彻底清洗了一遍。尽管过程很辛苦,但他们看到一尘不染的新房子,内心的喜悦远超身体的劳累。
然而,炮楼的特殊结构给他们带来了很多麻烦。墙壁厚重,导致冬天室内非常寒冷。到了晚上,孙从孝一家人只能挤在三楼的瞭望台上,打吊铺,靠炉子取暖。为了让房子更适合居住,孙从孝一家花了不少心思和财力对它进行改造。例如,底层原本下陷了一米多,他们只好自己动手填平地面;原本压抑的铁窗也被拆除掉,使得房屋更加通透。
改革开放后的改变
70年代以后,国家经济开始逐步发展,孙从孝家里的经济状况也有所改善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孙从孝和家人逐渐改造了这座曾经破旧的炮楼。三楼被分割出一间卧室和一个小客厅,改善了家庭成员的私密空间,生活也逐渐变得更加方便。
1975年,孙从孝结婚了,婚房仍然是在这座炮楼。结婚后,他和妻子魏爱琴一起在三楼生活,直到他们的孩子出生。家里住了十几口人,尽管条件简陋,但一家人仍然幸福美满。
尽管他们的收入并不高,但孙从孝一家依然克服了许多生活中的困难。每月工资不到40元,但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,他们努力工作,一边照顾家里,一边节省开支。即便如此,他们的饮食还是简单,最多的就是白菜。
随着时间推移,国家的房产改革逐步开始,孙从孝家的房屋也经历了历史性的改变。2004年,他们顺利办理了房产证,成为了这座炮楼的合法产权拥有者。
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
2000年代,孙从孝家里经历了许多变化。看到周围邻居家都安装了暖气,孙从孝也希望自己的家能享受冬季的温暖。然而,炮楼厚重的墙体使得暖气安装变得异常困难。甚至在安装天然气时,问题也不断,然而,孙从孝依然没有放弃,最终他们也成功安装了暖气和天然气,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。
随着家庭经济的稳定,孙从孝家的生活逐渐富足。90年代,孙从孝被分配到一间20平米的楼房,但他并没有立刻搬出去。生活条件越来越好,孙从孝一家终于熬过了艰难的岁月。
进入新时代
孙从孝和妻子在退休后,开始有了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。他们利用退休金去旅行,探索世界各地的风光。2015年,孙从孝获得了拆迁款,购买了一套新的电梯洋房。尽管搬进了新家,孙从孝心中依然没有放下那个曾承载着他和家人记忆的炮楼。
炮楼见证了孙从孝一家五代人的成长,也见证了社会的变迁。即使住进了新房,孙从孝依然时常回到老房子,和邻居朋友们聚会,聊着过去和未来的故事。
如今的炮楼早已不再是当年冷冰冰的军事设施,而是一片充满生命和温暖的地方,见证着一个家庭的努力与奋斗,以及社会的进步与变革。
尽管家中已有新房,但孙从孝始终没有忘记那个他与家人一起改造、一起度过艰难岁月的炮楼成都股票配资公司,它依然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里。
发布于:天津市鼎合投研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